听新闻
放大镜
喜怒哀乐皆可寄——读《人间有所寄》有感
2022-06-27 08:55:00  来源:扬中市检察院

  于我而言,卞毓方就像是一个品牌值得信赖,所以由他主编的书《人间有所寄》也是我的优选书单。在这本书里收录了王蒙、张炜、阿来、肖复兴等46位作家的散文佳作。他们以真切感人又富含哲思的文字,分享生命中的种种,让我们明了:人生的安静与从容、丰盈与幸福,在于对身边的人、事、物保持深情与热爱,每一次孤独或悲伤来袭,都赖这些温柔且坚韧的力量,为我们抵挡。我喜欢书名中的“寄”字,它有寄托、依附、安放之意,恰恰契合我“心有所念,情有归处,便是人生幸福”的情结!

  那作家们究竟情寄何处呢?带着一颗八卦的心,我细细阅读。在作家刘亮程的《远路上的新疆饭》中,我读到了新疆人的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骑摩托车来回一百多公里买酒招待作家一行”,大盘鸡佐酒,一轮接一轮地喝,从黄昏喝到月亮西沉再至鸡叫天明。作者不忍拂了主人的好意,一杯接一杯喝的尽兴,从前半夜不会说维吾尔语的汉人,喝到后半夜张口就是维吾尔语,及至东方泛白一句维吾尔语也听不懂后的清醒。真是有趣!作家难道只是为了写新疆的大盘鸡和豪爽的酒风吗?不!作者是在回望青年时走过的路,更加坚定未来之路的宽广。

  从作家陈世旭的《自省录》里我了解到,作者是一位善于自我嘲讽的人。“卖弄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内容很丰富,方式也很多。我这种所谓的文人,最喜欢卖弄的自然是才华。”他正如我们身边常见的大多名人一样,曾被仰慕者追捧得飘飘然不辨东西,大笔一挥以为就能墨宝流芳,即兴作诗就自喻锦绣诗篇。幸好,作者还能从别人言不由衷的恭维中窥见自身的不足,静心反思之余,终于领悟“卖弄是因为虚荣。虚荣的背后,是自身的迷失。活了一辈子不知卖弄为何物,那不只是可笑,而是可悲!”倘若人人都能如作者这样知反思,那些不得不昧着良心点头称赞的人可真得拍手叫好了!

  作家朱玉成的《年轻人的四滴眼泪》,读来一如既往让人感动落泪。作者回望了一段年轻的自己与父亲对话。父亲说眼泪是年轻人的特权。年轻的眼泪可以肆意横行,年轻可以事事计较,可以脱口而出,可以不计后果……通常来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男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多是来自父亲的影响和塑造。虽然作者的父亲老去早已记不清与儿子曾经的对话,可作者也行走在老去的路上,年轻也成了回不去的过往,和父亲一样他也开始羡慕未曾衰老的年轻时光,读来不免让人心酸落泪。

  作家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是一日三餐。《人间有所寄》里关于亲情,故乡,回忆等日常生活……对普通人来说或许只会撩起你内心的波动,或许会博你一笑……但对作家而言,这些极好的生活素材中蕴藏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把感情都寄托在文字里。

  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