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最后一英里与死刑犯尊严
2017-12-20 15:34:00  来源:
  美国电影《绿里奇迹》(The Green Mile)由美国著名导演弗兰克·达拉伯恩特执导,是达拉伯恩特继《肖申克的救赎》后的又一经典作品。电影讲述了在1935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死囚牢一些不可思议的故事,以独特的角度展现了美国司法制度的一个侧面,让人不禁深思死刑和宽容这样矛盾而深入人性的话题。

  “绿里”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冷山监狱里的一片绿地,长一英里,是死刑犯最后的旅程,“绿里”的尽头就是行刑用的电椅。对于那些死刑犯而言,走过这一英里,就是走到了生命的终点。最后一英里的距离,让生命之色沉淀了诸多死亡的阴影。

  执行死刑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充满考验,故事主人翁保罗和他的同事对于走过“绿里”继而在电椅上毙命的死刑犯,俨然早已无动于衷。在羁押的过程中,狱警和罪犯斗智斗勇,执行过程则体现法律的严谨。死刑犯约翰·科菲,因涉嫌强奸杀人罪而被判死刑,押至冷山监狱待处决,因为其强壮的体格让保罗等看守狱警头痛,怕给监狱带来很多麻烦,但没想到约翰虽然长相恐怖,却神情木讷、语言迟缓,性格出奇地平和,居然还怕黑,更能以特异功能治好他人疾病。这让保罗不禁怀疑约翰是否真凶,案件是否另有隐情。虽然保罗怀疑认为约翰无罪,真凶或另有他人,然而这终究无法改变既定的判决,他满怀痛苦和自责地把约翰送过“绿里”,送上电椅——而故事最后也说明,约翰确实是一名无辜者。

  电影中,保罗以一名普通司法工作者的视角回忆他工作中那些难以释怀的故事。虽然保罗经常愧疚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但观影者从电影中看到了很多闪光之处。死刑犯的尊严受到保护,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敬畏是这部电影闪光的地方。故事发生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监狱工作压力巨大,狱警职位朝不保夕。为了保障人权及死刑犯的人格尊严,保罗及其他狱警做了许多工作。狱警们通过言语和行为,舒缓死刑犯的情绪,给死刑犯去除械具单独关押,排除其他囚犯的干扰;在等待处决的日子与他们沟通,使他们坦然面对死亡,同时保障死刑犯祈祷忏悔及宗教仪式的权利,倾听死刑犯的忏悔。在狱政管理责任重大、纷繁复杂的情形下,死刑犯的尊严得到基本的尊重。

  从刑事追究的角度来说,死刑执行罪犯结束生命意味着诉讼终结,追责完成。在死刑犯彼特死了之后,狱警佩西伸手触摸着他的躯体依旧戏谑嘲讽,另一狱警斥责佩西说:“他已经偿还了他的罪责,不再对这世间抱有歉意,因此把你的脏手拿开。”保障死刑犯尊严的过程,要从生前到死后,对生命保持敬畏和尊重,这是故事传达出来的思想。刑罚的目的是惩罚与教育,通过处罚犯罪使法益损失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这是英美法系的赎罪观的理论构成,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死刑执行中受害人家属可在场观刑,借以平复受伤的心灵,在约翰被执行死刑的电刑室里,受害人的家属心怀悲痛,直至死刑犯生命结束,观刑人散去,死者和生者才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或许,这也是观刑所具有的独特价值,表面上的残酷血腥,被法益侵犯后得到的心灵慰藉所替代,受过伤害的人通过观刑受到教育,感知生命的珍贵。

  现代生活中,法律不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唯一方式,但它是解决冲突纠纷的重要方式。法律的实用性和局限性在故事中均有反映,从法律无所不能到法律无用,直至私力救济,民间善恶恩仇的观念在片中显现,无辜者约翰死亡,残暴的杀人犯得不到正义的惩罚。由于监狱管理不善,狱警滥用权力殴打犯人,监管人员集体违法违规将死刑犯带出监狱。其间的角斗格外惊心动魄,人性的善恶被彰显得格外清楚,剧中保罗等狱警敬业、有操守,但他的回忆也充满遗憾——如果无法避免司法过程中的错判错杀,那么心怀宽容、对生命保持敬畏,可能是最不能放弃的努力。

  (作者单位:青海省大通县人民检察院)

  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