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在写这本书时已算是高龄,面对自己丈夫与女儿的逝世,她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而写下了它?
先前读过杨绛先生的文章《老王》,淡而有味,老王整个人物形象立刻就被形象化。在《我们仨》这部作品当中,她依旧采用一贯的写作风格,就像是和朋友谈心一般,把发生在他们一家人身上的那些有趣的、苦难的等诸多事向你娓娓道来。
古驿道上的失散。一开始读古驿道上的失散,读到杨绛先生天天在梦中寻到女儿那儿去,女儿身边发生的点点滴滴她都能在梦中得知,我楞是没看明白。还有,在此之前写到钱锺书先生的“绑架案”,我心里边也直犯嘀咕,想:没想到钱先生竟还遭遇了此等事!后来才明白,原来这是作者的写作手法,并非全都是真事。
杨绛先生的语言外表平淡,内在丰富。我尤其喜欢她那么几句话:“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仿佛亲眼目睹了杨绛先生所描述的这些事物,也为她的阿圆担心起来。
本书的后半部分几乎都是在描述与追忆往事。作者多次描写钱锺书先生说自己“拙手笨脚”的、阿圆很像锺书、一家三口在一起时总是其乐融融的。令我比较印象深刻的是杨绛先生写到,有一次钱锺书先生刚刚病好。杨绛先生夜里忽的在睡中闻到煤气味,却怎么也醒不过来。她正挣扎要醒,忽听得锺书先生整个人摔倒在地的声音。正是这沉重的一声,帮她醒了过来,不然二人可能就双双中毒死了,真是好危险呐!
另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是杨绛先生的女儿钱瑗从小就乖巧可爱,惹人怜爱。杨绛先生说:阿瑗是我的生平杰作,锺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在钱锺书与杨绛夫妇逃到北师大时,钱瑗老师的同学、朋友,大伙儿纷纷都向杨绛先生一家伸出了援助之手。被子、褥子、枕头,从各家送来;锅碗瓢盆、菜刀、铲刀、油盐酱醋以至味精、煤炉子、煤饼子陆续从四面八方送来。钱瑗老师很有责任心,她为了爱护学生,无限量地加重负担。例如学生的毕业论文,她常常改了又责令重做。在钱瑗老师生病的时候,她的不少中学同学都来看望他,可见她们深厚的友谊。
本书共有三个附录,里面有杨绛先生公开的部分有关女儿在生病时仍坚持写的《我们仨》的未完手稿,还有日常一家三口的聊天记录,他们称之为“小石子”。这是多么充满爱的一本书啊!
我是怀揣着敬畏之心来读这本书的,每每读起这些文字就会让我觉得自己仿佛正聆听一个慈祥的老人在和我聊着他们家的家常,聊着关于他们的故事。
正如古驿道上的失散,现实中的杨绛先生也与自己心爱的丈夫,还有宝贝的女儿失散了,但他们的故事将一直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