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元朝文学家魏初的《送杨季海》一诗中就已出现了“交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当时这一词语还没有与为官清廉这一意思联系在一起。到了明朝吴应箕的笔下,“两袖清风”这一成语就已被用来表达清贫之意了:“入计时,止于两袖清风,欲送其老母归楚,至不能治装以去。”从此以后,“两袖清风”逐渐演变成为官清廉的意思。
于谦是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又是一代清官,人称“于龙图”、“于青天”。于谦为官以“廉洁公正”闻名,“两袖清风”的故事就发生在他身上。
于谦对当时官场上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当时,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贪污盛行,贿赂成风,大臣进京,必须送重礼,但于谦却一身正气,坚决抵制,不随波逐流。他进京时,有人劝他也带些礼物去,哪怕是土特产。他则举起双手笑道:“我带有两袖清风。”并作《入京诗》一首:“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便是“两袖清风”典故的由来,也是于谦为官清廉、不愿同流合污的铮铮风骨的生动表现。
于谦严以律己,为官不搞排场,生活节俭。他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兼巡抚河南、山西都御史,上任时,乘坐的是普通的骡马车,既无锣鼓仪仗,也无卫兵随从。他下去暗访时,也都是轻车简从,从不惊扰百姓。在生活上,他衣不华美,食不兼味。别人过生日大搞庆典,大收贺礼,而于谦过生日,谢绝一切贺客,拒收所有贺礼。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英宗皇帝以“莫须有”罪名,将年届六十、清白一世的国之栋梁于谦杀害。京城百姓无不失声痛哭、诅咒奸党。抄于谦家时,人们发现,这位一品大臣竟然“家无余赀,萧然仅书籍耳”!一位功业盖世的国之重臣竟清贫到这种地步,其德行操守不由令人肃然起敬!
于谦死后被安葬在杭州。西子湖头,三台山麓,筑起了一座新坟,这座坟墓犹如一座壮丽的纪念碑,和岳飞墓遥相对应,为妩媚如画的西子湖平添了几分悲壮豪迈的英雄气魄。西湖有甲天下之美,有一首诗是这样赞美它的:“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诗中的“岳于”指的是岳飞和于谦,说因为在西湖埋葬了这两位英雄,西湖才显得如此美。可见人的美名是可以与美景永存的。
纵贯于谦一生,他毕生的心力、年华都化作了熊熊炭火,散发着光和热,骨气、灵魂经受了烈火的考验,以实际行动兑现了“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铮铮诺言。他那刚直不阿的精神,廉洁公正的高尚品质,一直受到后人们的怀念、崇敬、爱戴和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