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市检察院提起公诉的全国扫黑办、最高检督办的“5•13”重大涉黑案一审宣判
近日,扬中市检察院提起公诉的由中央扫黑除恶第七督导组交办线索、全国扫黑办、最高检挂牌督办的“5•13”重大涉黑案一审宣判。27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1年6个月至24年不等刑罚。其中,主犯管建军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四年,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剥夺政治权利4年。
经审查查明:2005年至2009年,管建军为打压竞争对手,雇佣其他黑恶势力成员实施故意伤害、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违法犯罪活动,在丹阳市后巷地区形成一定威慑力、影响力。2010年以来,管建军纠集管国朝(男,58岁)、管东平(男,46岁)等人并网罗社会闲散人员,形成以管建军为组织、领导者,管国朝、管东平等5人为骨干成员的较稳定的犯罪组织。该组织通过拉拢腐蚀公职人员、串通投标、暴力讨债、非法采矿等手段,大肆聚敛钱财,非法所得8.7亿余元,并在非法采矿行业、工程建设领域形成非法控制或重大影响。共实施违法犯罪行为52起,其中犯罪行为31起、违法行为21起,严重破坏当地经济、社会生活秩序。此外,组织成员个人实施其他违法犯罪行为13起。
该案影响重大、涉及罪名多、涉案人员多,镇江市检察院统一调配全市办案力量,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落实落细案件办理工作。该案办理期间,省检察院刘华检察长专门听取案件汇报提出工作要求,王方林副检察长4次实地督办,省检察院业务部门7次下沉,给予有力指导。三级检察机关上下一体联动,确保案件精准高效办理。一是配强专班力量,强化提前介入。以扬中市检察院为主,从全市抽调精干力量组建19人专班常驻公安办案点,并划分4个小组分工负责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构成要件、暴力讨债、串通招投标、非法采矿四方面阅卷审查、引导侦查工作。针对部分犯罪事实仅有言词证据等各类问题,共提出补充侦查意见470余条,公安机关补充证据材料37册。会同法院、公安实行“一罪一讨论、一案一会商”,累计开展会商33次,从最初涉案的90余名犯罪嫌疑人中审查确认29名涉黑犯罪组织成员,多数争议问题在诉前得以有效解决。期间,严格落实涉黑犯罪统一把关要求,向省检察院请示汇报6次。二是严把办案质量,精准高效起诉。详细制定审查起诉工作计划,3天内完成全案被告人及73名被害人权利义务告知,6天内完成讯问和“两必问”工作。进一步加强检法沟通,与法院充分会商,对部分基于同一事由和故意,短时间内连续实施的数个相同类型违法事实予以合并,将侦查认定的违法犯罪事实由74起减少至65起。在此基础上,利用5天时间集中开展认罪认罚适用工作,对全案被告人逐人开展政策教育并制作专门笔录,逐一听取36名辩护律师的意见,最终敦促24名被告人自愿认罪认罚,法定期限内对该案依法提起公诉。三是坚决深挖彻查,助力打伞打财。提前介入期间围绕“黑财清底”提出补充侦查意见34条,建议公安机关对组织资产规模、违法犯罪成本等事实侦查取证,督促对23名组织成员的违法所得,以及串通招投标犯罪中的分包费、管理费、余量保证金等进行查扣,促使查扣金额从提前介入时的3亿余元增加到8亿余元,并在提起公诉时对各被告人全部提出确定数额的财产刑量刑建议。通过审查管建军组织经营的11家公司账目审计报告,发现管建军等人涉嫌偷税漏税近8000万元的违法犯罪线索,已移送公安机关处理。通过“两必问”发现并移送保护伞线索52条。截至目前,纪检监察机关立案40人,已对18人采取留置措施。四是充分研判应对,确保庭审质效。镇江、扬中两级院组成以扬中市检察院检察长为第一公诉人的10人公诉团队。庭审前,公诉团队结合检律沟通、庭前会议等情况,充分预判辩论焦点32个,制作答辩意见130条,利用国庆长假期间开展3次庭审演练,并制定“三同步”工作预案加强舆情监测防控。庭审中,公诉团队围绕案件事实、争议焦点,结合被告人认罪认罚等情况优化举证及讯问方式,有力指控犯罪,法院一审采纳检察机关全部公诉意见及量刑建议。五是聚焦综合治理,提升办案效果。针对该犯罪组织实施非法采矿破坏环境资源的情况,该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同步介入审查,环境损害后果等相关鉴定工作目前正在进行,检察机关将依法提起环境损害公益诉讼。针对案件中暴露出的基层组织建设、金融监管等问题,向基层地方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2份,已回复1份。下一步,该院将进一步形成调研报告,呈送党委政府提出治理建议,提供决策参考。
(编自第一检察部、扬中市院报送材料)